行业新闻
重要通知
协会活动
2021年我国基层医疗器械市场供应概况与发展建议
发布日期:2022-04-21 10:08:39
浏览:1584
World Health Day
作者:于清明 马艳红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基层医疗器械市场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机遇和新任务,主要包括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转移与分布、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与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人口老龄化发展与慢病管理需求等。对此,基层医疗器械市场在适宜产品、供应链、服务链等方面亟须进行一系列调整和布局,应当锁定慢病管理“三早”(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推进健康老龄化,提升县域医疗能力和智慧服务水平,在提高基层医疗器械市场供应保障服务能力上积极作为。
基层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端三大变化
人口“两升一降”推动市场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诸多变化。掌握人口结构变化,对于谋划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和市场布局非常重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地区人口规模达到14.1亿人,相较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720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这一增量比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年间减少185万人,增速降低0.04个百分点。显然,我国人口增速放缓。其中,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7.95%、63.35%和18.70%,与10年前相比分别上升1.35%、下降6.79%和上升5.44%,即“两升一降”,表明我国人口出生率回升,老龄化进程加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10年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从人口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人口增长迅速。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影响着城乡统筹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公共卫生政策、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医疗资源布局,并对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及老龄人口的国产医疗器械和辅助设施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慢病管理“三早”要求带动健康监测市场增长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比为88.5%,慢性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国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得到改善,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居民的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
国家居民慢性病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医疗保健水平等息息相关,其中基层医疗器械市场供应情况与慢性病发展趋势相关度极高。随着我国慢病人群基数的不断增长,家用健康监测及相关延伸产品市场具有巨大的持续增长空间和迭代创新动能。同时,随着重大慢病病程的延长,为有效落实慢病“三早”措施,早期检测、治疗类医疗器械市场有望进一步放量。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优化刚性需求配置
针对基层医疗服务优质资源配置不足、分布不均、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等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以县级医院为抓手,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改革等综合措施,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强化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进一步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基层医疗服务沿着“县要强、乡要活、村要稳、上下联、信息通”的改革路径,医疗服务量的占比正在持续增大。从医疗机构量来看,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1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约99.0万个,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142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约为3.6万个,乡镇卫生院约为3.5万个,诊所(医务室)约为27.5万个,村卫生室约为60.8万个。从诊疗量来看,2021年1—11月,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约为19.5亿(不包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数据),同比增长13.9%。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分别达到约7.3亿和10.2亿,同比增长分别为17.3%和8.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购置、更新换代和供应链精益化管理、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
基层医疗器械市场政策层面三大红利
统筹推进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建设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老龄工作的意见》),为基层医疗器械市场发展释放了重大利好。《老龄工作的意见》聚焦老年人健康养老的“急难愁盼”问题,要求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老龄工作的意见》指出,卫生健康部门与民政部门要建立医养结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协议合作,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医养结合型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这些措施的推进将大大激发老年人“身边、家边、周边”的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特别是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和有关收费制度,将为便携式、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带来新机遇,老人疾病诊疗医疗器械、智能病床和轮椅、远程医疗交互系统等或将成为产业热点。
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2021年5月和6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任务》)和《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任务》中有三项试点工作对于基层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项目,推进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和输出医院的同质化发展;二是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加强网格化布局和规范化管理,完善县域医共体引导政策,提高县域疾病防治水平;三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试点,持续推进县级医院服务和管理能力,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社区医院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乡村医生待遇机制也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这些工作都将助推县域医疗市场中医疗器械资源的科学、均衡配置。
《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要求其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着力加强核心专科、支撑专科、优势专科建设,提高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加强与公共卫生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以及发挥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同时,县级医院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规划布局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这些要求进一步拓展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内涵,为基层医疗器械市场繁荣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大力支持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资源供给
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要求健全完善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各地将增加康复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纳入“十四五”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地市级康复医院、县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推动康复医疗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衔接融合,合理配置康复辅助器具适配设备设施,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鼓励各地培育康复医疗相关产业,优先在老年人、残疾人、伤病患者及儿童等人群的康复医疗方面推动医工结合,积极支持研发和创新一批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和康复治疗设备等。
可以预见,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康复医疗器械等相关细分领域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居家康复设备、“互联网+”巡诊系统等将为慢病患者、失能老人、残疾人等有迫切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提供居家康复医疗、日间康复训练、康复指导等技术支撑。
基层医疗器械市场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存在问题
基层适宜医疗器械的创新迭代问题 适宜基层医疗服务的医疗器械其实并非唯低端、低价是取,高度集成、反应灵敏、便携度高、设计友好的医疗器械,可能更容易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好帮手。近几年来,各地基层医疗机构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评价标准,补充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DR、CT等常规诊疗设备。医疗器械厂商开发出了很多便携式诊疗设备、健康一体机等,并推广应用于养老照护、慢病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等场景。值得关注的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中,国产品牌正在加速渗透。
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一体机的产品设计还不够美观,功能模块、响应速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例如,有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仅个人信息采集就需要数分钟,大大延长了非医疗等待时间。因此,用于基层巡诊、临床辅助决策的医疗器械及健康一体机等产品在核心技术国产化和产品创新上仍需下大功夫。
基层医疗器械市场供应链问题 当前,各地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并积极探索医保按人头付费机制,即以医共体为单位设立统一账户,实现统一采购、配送和支付。这意味着医疗器械供应链也将发生一定调整。
各大医药流通企业需要加快布局基层、实现渠道下沉,还要积极面对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的挑战。同时,由于医共体模式下的医疗器械供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厂商的营销服务也会发生一定转变。未来,流通企业将不仅仅包含分销商、配送商,还会向产品营销等综合服务方向拓展,扮演供应链整合者的角色,从而更大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供应链效率,加强产品风险管控。
基层医疗器械市场服务链问题 医疗器械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存在“重医疗、轻器械”的问题。例如,有乡村医生将药品经营许可与医疗器械经营许可混为一谈,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医疗器械购进记录填写不真实、不填写或少填写等问题,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入库、养护、销毁、追溯等制度)执行不力,日常储藏、养护、维修和临床使用不规范,医疗器械技术人员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给医疗器械的使用带来不少安全隐患。
解决路径
加快基层适用医疗器械国产化和创新迭代 当前,基于应急保障、日常诊疗、老龄照护、慢病管理、康复医疗等工作要求,基层适宜医疗器械创新要瞄准以下几方面:临床决策辅助系统的国产化创新,包括健康一体机、远程诊疗系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的创新迭代,包括检验、急诊、呼吸、感染、重症相关专科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研发;做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OCT诊断仪器和配套试剂、掌上超声等诊断类器械的国产化创新;大力推进老龄和慢病人群适用医疗器械的研发创新,如健康监测类可穿戴器械、智能护理床、居家健康监测管理设备、智能助行设备等;做好康复护理和中医诊疗设备的创新,力争通过国产医疗器械的持续创新,为基层医疗工作减负、赋能、提质、增效。
从流通服务向供应链整合服务转型 传统医药流通企业需要紧跟乡村振兴工作和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政策要求,抢抓机遇,加快拓展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要严格控制资金、管理、配送等成本。大型医药商业企业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串联上下游合作伙伴,深度参与营销合作,提升专业营销服务能力,加大医疗器械供应链各方的合作黏性。同时,要强化物流核心竞争力建设,构建点强网通、现代化、数智化的物流网络。
从医工服务向多元化增值服务转型 医疗器械企业要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最后一公里”中切实发挥好支撑作用,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医疗用品洗涤消毒、医院资产精益化管理、医工人员技能培训、医院后勤服务保障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医用耗材“零库存”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使基层医疗机构更多聚焦于临床服务,同时也使医共体各成员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黏性增加,进而实现自身业态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谯英固)
上一篇:
2022年湖南省医疗器械检验员培训班在长沙圆满收官
下一篇:
2022年湖南省医疗器械检验员培训班在长沙举办
回到首页
电话咨询
联系我们
一键导航
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会歌
协会简介
组织机构
大事记
协会章程
荣誉资质
会员之窗
会员名录
入会申请
会员新闻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重要通知
协会活动
协会服务
助力政府 两项服务
助推企业 七项服务
专项政策
监管政策
产业政策
企业家风采
分支机构
中医诊疗设备专业委员会
“一带一路”工作委员会
经营企业专业委员会
口腔专业委员会
联系我们